20世纪80年代,冷战正酣,美俄为了在火炮领域压过对方实盘配资网,砸下数以亿计的研发资金。
美军把155毫米火炮膛压提到550MPa,射程是上去了,炮管寿命却从3000发骤降到500发;苏联琢磨着改炮弹气动外形,结果射程只多了10%,精度反倒降了8%。
全球科研界还被三个难题卡着脖子,火药过期咋安全处理?高原上火药性能咋保?炸药配比咋能更灵活?
谁能想到,这些让超级大国头疼的事,最后被中国的一位“老头”全解决了,更让人敬佩的是,他拿了1000多万奖金,转头就全捐了。
这老头到底凭啥这么牛?他的一辈子,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坚持?
火药专家 王泽山院士
图片实盘配资网
美俄的“硬骨头”,难倒了半个世纪的顶尖团队在军事领域,火炮素有“战争之神”的称号,可20世纪中后期,这尊“神”却让美俄两大军事强国犯了难。
当时两国都盯着三个目标,让炮打得更远、更准,还得让炮管更耐用,为了实现这些,他们的路子走得又急又偏。
美军选了“硬冲”的法子,为了提升155毫米榴弹炮的射程,他们不断拉高膛压,最高时达到了550MPa。
这招确实见效,可新问题跟着就来,高膛压让炮管承受的压力翻了倍,炮管内壁的磨损速度快得吓人,原本能支撑3000发射击的炮管,现在打500发就得上缴报废。
美军m777 155毫米榴弹炮
图片
苏联则走了“巧劲”的路子,想着靠改炮弹外形减少空气阻力,科研团队熬了无数个通宵,设计出十几种弹头形状,最后选定了“枣核型”。
可实际测试时才发现,射程是比原来多了,但远没达到预期,更糟的是,这种外形改变了炮弹飞行时的空气动力学特性,精度还比原来下降了不少。
而除了火炮本身,全球火炸药领域还有三个“老大难”。
比如火药过期处理,各国以前要么焚烧要么掩埋,焚烧会产生有毒气体,掩埋又可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。
还有高原地区的麻烦问题,海拔越高,气压越低,火药燃烧效率就会掉,射程也跟着缩水,此外,炸药配比也死板,一套配方只能对应一种作战需求,想调整就得重新试验,耗时又耗力。
前苏联2s19型152毫米自行榴弹炮
图片
这些难题,一卡就是几十年,直到王泽山的出现。
从美俄的困境能看出,全球顶尖团队都绕不开的技术瓶颈,往往不是缺资金缺设备,而是缺跳出固有思维的勇气。
而王泽山,恰恰就是那个敢“另辟蹊径”的人。
王泽山院士
图片
从战乱少年到“火药痴”,他把一辈子扎进了危险里王泽山和火炸药的缘分,得从1935年说起。那年他出生在吉林农村,童年记忆里满是战火的痕迹。
他亲眼见过邻村被炸毁的房屋,见过逃难时百姓的狼狈,父亲常跟他说“国家弱了,老百姓就没好日子过”,这些画面和话语,像种子一样埋在他心里,让他从小就认准了“要让国家强起来”。
1954年,19岁的王泽山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选专业时,他一眼就盯上了火炸药专业。
当时这个专业在学校里是“冷门中的冷门”,不仅要跟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打交道,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也苦。
同学劝他选更热门的航空或雷达专业,他却摇头,“国家现在最缺的就是火炸药人才,我不去谁去?”
王泽山院士
图片
在学院的6年里,他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,光笔记就记了20多本,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实验数据。
毕业后,王泽山留校任教,后来又调到南京理工大学,那时候中国的火炸药研究基础太差,资料少得可怜,实验设备还是苏联50年代淘汰的。
1978年,他在研究一种新型发射药时,因为配方比例差了0.1%,实验台突然发生爆炸,当时他就站在离实验台3米远的地方,手背被飞溅的碎片划伤,鲜血直流。
可他没顾着处理伤口,第一时间冲过去收集爆炸后的残骸,蹲在地上翻找了两个多小时,只为找出失败的原因。
王泽山院士
图片
这样的日子,王泽山过了60多年,89岁那年,他还保持着每天去实验室的习惯,早上8点到,下午5点走,偶尔遇到关键实验,还会留下来加班。
正是这份“一辈子干一件事”的坚守,让王泽山有了攻克难题的底气。
他不像美俄团队那样追求“快速见效”,而是沉下心从基础理论啃起,这也为他后来的突破埋下了伏笔。
王泽山院士
图片
不跟美俄“硬碰硬”,他用“巧劲”破了全球难题面对美俄都没搞定的技术瓶颈,王泽山没走“增膛压”“改外形”的老路,而是从火炸药的核心原理入手,拿出了一套“中国方案”。
针对火炮射程和炮管寿命的矛盾,他提出了“模块装药”技术,这套技术就像“搭积木”,把发射药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模块,根据作战需求调整模块数量。
比如需要打远射程时,就多装两个模块,需要近距离射击时,就少装几个,这样一来,不用拉高膛压,火炮射程和炮管寿命能稳定提升,而且基本不会出任何问题。
2016年,这项技术在某型自行火炮上测试时,射程达到了48公里,远超美俄同类装备的40公里,而且连续射击1000发后,炮管精度依旧达标。
这项成果后来拿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,评审专家评价,“这是火炸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,彻底解决了射程与寿命的矛盾。”
王泽山院士
图片
在极端环境适配方面,王泽山也下足了功夫。
针对中国地域辽阔、既有低温地区又有高原的特点,他带领团队在零下40℃的东北漠河和海拔5000米的西藏唐古拉山做了上百次实验,最后研发出一种“低温高原双适应”火药。
这种火药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上时,燃烧效率是会些许下降,但射程比传统火药多了不少。
而对于废弃火炸药处理,王泽山走了“环保+资源”的路子。
他研发的技术能把废弃火炸药分解成硝酸铵、硫磺等原料,这些原料经过提纯后,既能用来制作民用爆破器材,也能重新用于火炸药生产。
王泽山院士
图片
王泽山的突破,不是靠“赌运气”,而是靠对火炸药原理的吃透和对国家需求的精准把握。
他的每一项技术,都像为中国国防量身定制的,既解决了当下的难题,又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。
到2017年,王泽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拿到了500万元奖金,加上之前获得的各项奖励,他手里的奖金累计达到了1050万元。
可让人没想到的是,2021年12月,他把这笔钱全额捐给了南京理工大学,成立了“泽山育才基金”。
王泽山院士捐赠1050万元奖金
图片
现在有人问,中国为啥能在短短几十年里,在国防、科技领域追上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?
答案就藏在王泽山们的故事里,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,而是因为我们有一群愿意“一辈子干一件事”的科研人,有一群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利益的“脊梁”。
他们就像火炸药里的“核心”,默默燃烧自己,却为国家的强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“能量”。
王泽山院士
图片
结语从美俄卡脖子的技术困境,到王泽山用一辈子破解难题,再到1000万奖金背后的育人初心,这个“火药老头”的故事,是中国科研人的精神传承。
他解决的不只是火炸药的难题,更证明了“只要认准方向,沉下心去干,中国科研人就没有啃不动的硬骨头”。
未来,或许还会有更多“王泽山”出现,他们可能在实验室里、在田野间、在军工车间里,用自己的一辈子,为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添砖加瓦。
而这些人的故事,也终将成为中国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最好注脚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,你还知道哪些像王泽山这样的科研人?他们的故事里,又有哪些让你感动的细节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让更多人知道这些“中国脊梁”的故事。
信息来源: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捐赠1050万生活报 2021-12-02信源截图
图片
信息来源:瞭望·瞭望访谈|一生一事放光焰——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火炸药专家王泽山新华社 2024-07-01信源截图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